分类
倪海厦

倪海厦为经方家呐喊

梁冬对话倪海厦系列

梁冬:你先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经方?

倪海厦:好。经方是经典之方,也就是不需要改变的。用了几千年都不会有问题的。它的定义就是从张仲景开始,而张仲景呢实际上他是集经方之大成,经方并不是他写的。经方是早就有了存在的东西。那包含着孙思藐,孙思藐跟张仲景汉唐中间,他们有时空有交接的地方,也就是同时间有活到的时候。那孙思藐刚开始写的《千金要方》,但《千金要方》写完这以后才看到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,孙思藐看到《伤寒杂病论》很好,他怕《千金要方》里面有些错误,他重新把它编辑过,就写了《千金翼方》。翼就是说我原来写的《千金药方》,有了《伤寒杂病论》的加持,长了翅膀一样。所以叫做《千金翼方》。

梁冬:就是翅膀的那个“翼”啊。

倪海厦:对,翅膀的“翼”。所以我们在历代经方家以张仲景为主,然后孙思藐这一派后来也是走经方这一派。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经方。传承下来也可以叫他伤寒家。

梁冬:这就是经方的这个来历。

倪海厦:临床上感冒是最多最常见的,我们用经方法开一付药,要求病人六碗水煮两碗汤药。病人喝完第一碗,第二碗都还不用喝就已经好了。一直是这种效果。

倪海厦:经方派中医在台湾是很少见的。原因可以追溯到台湾陈立夫主持成立了中国医药学院,他请了马光亚来当中医药学院的中医部的主任。马医师是个非常好的人,但是他是所谓的温病派,而中医有寒、温之争,寒、温之争不是从明朝开始,从千年以来就有。温病派认为:咱们台湾为什么温病流行?台湾是亚热带的地方,属于湿热的气候,只会有温病。所谓伤寒就是伤于寒,这个寒冷的气候大陆北方才会有,南方不会有,所以我们应该用温病的药。而张仲景的经方里面并没有开温病的方子。因为张仲景他没有来过南方,所以他不知道有温病,所以我们要用温病的药。他们从这个基础点认定了,温病派的药就盛行于台湾。实际上他们对经方并没有真的了解。经方里面,我们开始“伤寒论”有三个处方,就是太阳中风,太阳伤寒、太阳温病。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了,太阳伤寒就是我们所谓的麻黄汤。太阳温病张仲景有开处方叫作葛根汤。那这个葛根汤为什么我们定义为温病?温病并不是说因为地方的湿热,因为地方的气候,才湿热,造成你的病,叫作温病。马光亚温病派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不是很正确的。我认为温病是在一种温热的条件之下得到的病,比如小孩子喜欢爱玩,不论是冬天或是夏天跑出去玩了一整天,身体很热,不断地流汗。

梁冬:是的,是的。

倪海厦:在热的流汗的状态之下得到了感冒,我们叫作温病,而不一定是环境寒冷造成的。所以冬天我们会开开葛根汤。夏天的感冒也可能是伤于寒,比如夏季天气太热了,小孩子受不了热就跳到水里面去,河水里面游,冰凉啊,很凉快呀,结果出来得了寒症,这是伤寒,我们开的是麻黄汤。所以说,并不是说因为北方寒冷的天气造成伤于寒,才会用到麻黄、桂枝之类的。南方湿热的地方照样也会有。好,这个麻黄汤、桂枝汤,这一样的情景。

梁冬:噢,您的言下之意是说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大概一千来年呢,这个在中医也能被分成两个流派的。

倪海厦:没错。

梁冬:主要的两个打法,它整个的思路都不一样。一个叫伤寒派,一个叫温病派。

倪海厦:没错!

梁冬:在我的印象当中,过去这一段时间,江南才子比较多,江南有钱人也比较多。他们的主要观点就是用温病的方法,慢慢清、民国以后变成一个主流,中医都是那种好像很温和的,当然不能说因为温病派就温和。但总体给人的感觉,是那种慢吞吞的、治不了急症的,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中医的这种效果的一个原因吗?

倪海厦:没错,现在的中医不求无功但求无过。这种想法是很不正确的。他们也奉张仲景为“医圣”,可是他们不会去用里面的方子,因为他们相信太多的谣言,很多几代传下来的医案,据说他的老师傅亲眼看过人家吃麻黄桂枝吃得死掉了。还有吃大黄芒硝,下痢不止死掉了的,所以这个药不能用。实际上这是断章取义,你不能用几句话,就把它前面的功劳全部打翻掉。你要善用桂枝,善用大黄,善用芒硝,善用麻黄。你要会善用它的话,这个不是强攻的药,而当病人需要这个药物的时候,你开对症,病人会恢复的非常快。所以这个药对那个病人来说它就是补药。那你如果开的不对症,病人病情没有改善,你一直用温病派的药,没有把这个邪排出体外,而用一种滋阴的方式,或者是用寒凉的药来去一些湿热的病,实际上病根并没有去掉。病人的感觉有效,感觉又没效,有的时候好一点,有的时候又没好一点。有的时候的好坏实际上是根据当时的节气的改变而变化的。《易经》里面有五的数字极限,还有六个爻。什么叫五个数字极限?比如说寒冷再寒一定超不过五天,到第六天一定会回春,再热也超不过五天,第六天一定会凉下来。所以数都不超过六。六爻应用在身体中,五是一个极数,当他的身体的第二个阶段,症状会缓解,缓解的时候,病情进入到别的脏腑之前呢,会有一段缓解的时间。如果他吃着温病派的药,他觉得不错了。好,等到感觉缓解时,病情又移转到别的经络或者脏腑的时候,那病就出来了。诶,我身体又不好了,又是另外一个病,所以看不到真正的效果,病人也不知道。这个是病情在持续在变症,在改变,一直在往身体里面去侵犯。那医师也认为的药第五天六天后病人好很多了,代表这个药有效。然后病人开始便秘了,或者又出现了其他症状。并没有深入地去追寻它,也没有依据。

我们经方的辨证法是按照病人陈述的症状,而知道病在哪个地方。那比如说病人来初诊的时候,我们知道病人一出汗,你的病是在表,在皮肤表面上。我们用发表的药。如果病人来的时候,已经发病一个礼拜以后,问病人的症状,当时的症状是这几种症状,那可能一个礼拜以前,它还是表症,到现在他的症状表现出来,已经到里症。那里症可能走到内脏去了,或者还在这个“三焦”系统里面,或者在脏腑之间游走。中医就是从些身体上发生出来的一些症状来判定疾病在哪个地方。所以我们可以推理回去,认为你一个礼拜以前你是怎么样子。

梁冬:呃,倪师在美国发现了这个经方派,在治疗和效果上更加摧枯拉朽一些,温病派则更温和一些呢,变成了治不好也治不死人的一种状况。

a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